虽然从未登顶主流音乐榜单,但Trip-Hop那种冷峻、迷幻又充满诱惑力的特质始终令人着迷。这种音乐风格在近几十年流行音乐中严重缺席,随着数字录音工具和发行系统的普及,音乐审美逐渐转变,自主创作音乐人崛起的同时,经典模拟音乐流派也悄然淡出大众视野。
然而回溯1990年代,Trip-Hop曾风靡一时,尤其在英国——这个孕育了该流派诸多代表艺人的国度。虽然”Trip-Hop”这个名称源自美国制作人的作品,但其音乐基因却深深扎根于英伦土壤,正如两大奠基性乐队Massive Attack和Portishead在1994年发行的划时代专辑所证明的那样。
Massive Attack与Portishead在1994年的双重爆发
电子音乐的永久变革
Trip-Hop——在1994年前常被称为”布里斯托之声”——主要源自英国地下嘻哈场景,这个场景深受1970-80年代来自牙买加等加勒比海地区移民的影响。正如这些移民的音乐传统与英国朋克结合催生了第二波斯卡风潮,他们也重塑了嘻哈的发展路径,孕育出声音系统(soundsystem)文化——由DJ、制作人和MC组成的非正式创作团体。

布里斯托的The Wild Bunch声音系统在1980年代末扮演了关键角色。随着创始人DJ Nature离队,团队重组为Massive Attack并签约唱片公司,于1991年推出首专《Blue Lines》获得巨大成功,甚至打入主流市场。
《Blue Lines》将传统嘻哈制作手法、牙买加DJ的迷幻Dub音效与多元器乐融合创新,既被视为英国嘻哈新纪元的开端,也被认为是对传统嘻哈的彻底颠覆。与此同时,另一支布里斯托乐队Portishead(成员Geoff Barrow曾参与《Blue Lines》录制)也开始尝试类似的太空感采样音乐。
1994年6月,音乐记者Andy Pemberton在《Mixmag》杂志首次使用”Trip-Hop”描述DJ Shadow与RPM组合的单曲”In/Flux”。同年秋季,Portishead首专《Dummy》与Massive Attack的《Protection》相继问世,这两张背靠背发行的专辑正式将”布里斯托之声”重塑为Trip-Hop流派,永远改变了电子音乐的版图。
Massive Attack《Protection》:Trip-Hop声学体系的华丽呈现
延续首专辉煌,证明英国嘻哈的创新能力
继1991年定义流派的《Blue Lines》后,Massive Attack倾尽全力打造了《Protection》。开篇同名曲以传奇歌手Tracey Thorn的嗓音营造催眠氛围,虽曾被《滚石》批评缺乏前作的聚焦感,但凭借精良制作经受了时间考验。
专辑延续了《Blue Lines》的美学语言:首专封面使用”易燃气体”警示标志,而《Protection》则展示被火焰灼烧后露出的金属墙体,隐喻声音的蜕变。音乐上,乐队进一步融合Dub元素(如”Karmacoma”)与氛围器乐(如终曲”Heat Miser”),这种声音景观使制作人Nellee Hooper后来获邀为《罗密欧+朱丽叶》配乐。
通过《Protection》,Massive Attack稳居Trip-Hop运动中心,Mad Professor制作的混音专辑《No Protection》更拓展了声音可能性,奠定乐队在整个1990年代的领军地位。
Portishead《Dummy》:颠覆性首专的震撼力量
NME评价:”精湛的首专,也极致忧郁”
与多人协作的Massive Attack不同,Portishead采用极端的模拟录音工艺:整张专辑先分段录制,再刻录至黑胶唱片,最后通过破损唱机与放大器完成混音。为追求复古未来感,乐队成员故意磨损唱片(甚至当滑板使用),并采用故障放大器制造失真效果。
这种前卫手法催生了空前绝后的声音美学。主唱Beth Gibbons阴郁的酸性爵士吟唱,结合实验性碎拍与采样,获得全球乐评盛赞。《Melody Maker》的Sharon O’Connell如此形容:”这是多年来英国诞生的最优雅酷炫的声音…《Dummy》将蓝调、放克与嘻哈冻结在都市焦虑中,如同为未拍摄电影谱写的黑色音乐,完美平衡冰冷与炽热的情感张力。”
1994年的Trip-Hop辉煌难以复刻,但影响永存
从DJ Shadow到Sneaker Pimps,经典之声仍在回响
虽然Trip-Hop已随时代退潮,但其精髓依赖的模拟制作技术在现代数字环境中已成绝响。Massive Attack2020年发行EP《Eutopia》,Portishead虽自2008年《Third》后未发新专,但2024年重制了经典现场专辑《Roseland NYC Live》,主唱Beth Gibbons也推出个人专辑《Lives Outgrown》。
Trip-Hop是特定时空的产物——依赖黑胶唱片、DIY精神的1980年代嘻哈文化,与X世代的集体倦怠感交织而生。虽然难以在当代嘻哈场景重现,但Portishead、Massive Attack等先驱仍在创作,期待新一代制作人能重新激活这种超越时空的美丽音景。